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中日友好医院援鄂情况举行发布会



时 间:2020年5月9日

地 点:国家卫生健康委机关西直门办公区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米 锋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嘉 宾:王燕森  中日友好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领队

段 军 中日友好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疗队副队长

孙 菁   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科副护士长,医疗队员

夏金根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治疗师,医疗队员

 

米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欢迎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1月23日至4月7日,中日友好医院先后派出6批、164人的医疗队驰援武汉,分别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开展重症患者救治,在东西湖方舱医院和光谷方舱医院开展轻症患者诊疗。

今天我们请来了他们中的代表,中日友好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领队王燕森先生,援鄂医疗队副队长、外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段军先生,肺移植科副护士长孙菁女士,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治疗师夏金根先生,请他们来共同回答媒体提问。2020-05-09 14:59:18

米锋:

首先,通报一下疫情情况。

5月8日0时—24时,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天津病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2例,均为境外输入上海病例。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53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670人,重症病例减少3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176例,其中重症病例4例;现有疑似病例8例。累计确诊病例168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505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5月8日24时,据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208例,其中重症病例15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8046例,累计死亡病例4633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2887例,现有疑似病例8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736372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5859人。

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5例;当日无转为确诊病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33例,其中来自境外输入8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836例,其中境外输入63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1529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1044例,澳门特别行政区45例,台湾地区440例。2020-05-09 15:00:26

米锋:

过去14天,全国共报告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52例,全部通过航空口岸入境。当前,境外疫情暴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要扩大检测范围,对入境人员实行“应检尽检”,做好闭环管理,防止疫情反弹。

以上是疫情情况。2020-05-09 15:02:38

米锋:

下面进入今天的现场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围绕今天的发布主题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2020-05-09 15:03:36

长江日报长江网驻京记者:

首先非常感激中日友好医院援鄂医疗队为武汉拼过命。方舱医院对大家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请问你们在第一次进驻方舱诊室的时候是不是有一些担忧和顾虑?当你们实际接触到病人的时候,跟你们预想的有什么不一样?你们有没有什么哪些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可以跟我们介绍一下吗?谢谢。2020-05-09 15:04:01

王燕森:

感谢您对方舱医院和我们中日友好医院救援队的关注。方舱医院是战时之需,这次驰援武汉,我们中日友好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第一时间到达武汉,这也是我们救援队首次整建制参加,包括医生、防护、放射、药学、检验、管理人员,以及我们的五台救援车辆。我们先后转战了东西湖方舱医院和光谷方舱医院,每到一处,我们和兄弟医疗队都快速磨合、快速对接,都是首批进舱并且筹建开舱的医疗队,累计接诊患者383人次,累计管理患者3643人次。最后我们也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出院患者零回头”的既定目标。

方舱医院不同于一般的医院,它是临时改建,但是可以为确诊的轻症患者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照护和基本医疗。但是,正像方舱医院一样,我们的方舱医院是在这个空间里面,几百人甚至一千人大家共同生活在一起,有些病人是从隔离点或者定点医院转诊过来。对于这样的环境,这些患者能不能适应,进到方舱里面以后,能不能住得稳,有没有一些不良情绪,这是我们医疗队在进舱之前比较有顾虑的地方。

想到最坏,才能做到最好。第一天接诊过程当中,我们设想了很多场景,真正接诊的时候有两个不同。第一,患者接诊的时候,不是按照我们预想的一个一个来,是十几个有时候是几十个一起来。另外,患者是一拨接着一拨来。在接诊过程当中,我们原来预想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情绪,都没有出现,绝大部分患者对医务人员、对我们年轻的医疗队员都很理解,也是极其配合的。其中有一位我们印象非常深刻的患者阿姨,因为她对方舱医院不了解,刚进舱的时候不太配合我们的治疗,对年轻的医护人员也缺乏一些必要的信任。但是经过我们医疗队多名90后队员的悉心照护,这位患者阿姨完全改变了她的看法,她在走出方舱出院以后,在给我们医疗队员的微信中给我们写到“感谢你们中日友好医院医疗队,这次有幸和你们相见,你们的服务和管理都是一流的,亲切温暖,家里的子女也无非如此”。她还特别强调,这次磨难和经历,也让她深深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和党的领导,她说在方舱医院的这些日子,她说的感谢比她六十年来说的谢谢还要多,而且是特别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感谢。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工作的方舱医院里有很多,比如情人节这一天,一位患者给我们医护人员悄悄送来了一封情书,还有一位患者,用他熟悉的乐器二胡为我们的医疗队员演奏了慰问乐曲,以及我们的队员李刚和患者在生日时互致诗歌祝福。在休舱的时候,当地公安干警和民警对我们医疗队员列队欢送时致敬、敬礼的场景,都深深印在我们心里。正是这种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生命与生命的碰撞过程中的交流,让大家做到了荣辱与共,也在这种心与心的交流中,我们做到了同心同德,一起战胜疫情。谢谢。2020-05-09 15:13:1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记者:

新冠肺炎发生以后,央视新闻有关注到中日友好医院赴武汉承担了重症救治的任务。请问医疗队在到达武汉后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请跟我们分享一下此次抗击疫情的相关经验。谢谢。2020-05-09 15:13:33

段军:

谢谢您的提问。初到武汉,我们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为了应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我们主要是做了三大方面的优化。首先,改造环境和设备。我们利用有限的条件,比如说排风扇、塑封枪,我们自己改造病房,在24小时之内就由一个普通病房改造成了能够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隔离病房,基本建成了“三区两通道”能够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基本条件的工作环境。在我们开科24小时之内,连续收治了50位患者。患者收满以后,我们就遇到一个新问题,因为我们的病人有重症的,也有急危重症的,出现设备、耗材短缺。当我们医院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连夜从北京大后方运来了两车29件重型生命支持的“武器”,包括大家熟知的呼吸机、监护仪、ECMO等等。有了这些“武器”以后,对于降低病亡率、提高治愈率,有了很大的底气。

我们医院其中有一套设备,我们称为移动式三级监护设备,起到很大的作用。大家知道,在重症病房里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无监测不治疗。也就是说,我们要给这些重症病人持续有效的监测,但是在隔离病房,当我们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有时候会出现“耳不聪、目不明”,这时候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所推行的移动式三级监护,第一级指的是可视化报警系统。第二级指的是可移动中央监护站,第三级指的是自动预警系统。有了这样的体系,我们就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哪些重症病人发生了病情变化,然后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干预。

第二大方面的优化,是优化我们的人员和结构。来武汉的这些医务人员,有ICU的,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有内科、外科、急诊科等相关科室的,我们把所有医生分为三个梯队,由重症医生和呼吸危重症医生来管理危重症病人,这是第一梯队。普通重症病人,由内科、外科、急诊科和中医科室的大夫进行管理。临床上其他的包括协调保障的工作,由检验、放射等后勤科室,以及一些医工、医务的行政科室来管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之前对重症医学科和呼吸危重症医学科有一套完整的教学培训的体系,而我们用的呼吸机、ECMO、床旁超声早就是我们日常行为的常规工作。

最后一条是规范和流程。我们在医院制定了很多不同的制度和流程,包括首诊负责制,包括交接班制度和主诊医生负责制。对有创的和风险极高的情况,我们会根据临床情况,加以改良和优化,让操作者更少被感染的可能性。

在我们设备到位、流程优化的基础上,有序开展临床救治工作。截至到4月7日,我们撤离武汉的时候,总共收治重症患者100名,有效地给这些病人上了有创、无创呼吸机的支持40例次,做了五个气管切开术,上了4个ECMO,其中有1例是主动脉球囊反博联合ECMO双重循环支持下的冠脉支架植入术。谢谢。2020-05-09 15:18:02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在这次援鄂医疗队伍当中,应该说护理人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我们想问,护理对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谢谢。2020-05-09 15:19:47

孙菁:

谢谢您的提问,感谢您对护理工作的关注。在这次援鄂过程当中,我们接触到了很多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很多患者病情极其复杂,病情变化瞬息急骤,又合并了很多基础疾病,即使在面对这些重症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我们依然希望可以早期识别出他们潜在的病情风险和变化,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病情相对稳定。

在专业护理方面,我们努力全面配合医疗开展各项临床诊疗技术,虽然是在隔离病房内,虽然我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但对重症患者治疗有效的一切重症专科护理操作,我们一项都没有落下,全面顺利开展,这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对生命负责。

其次,我们临床工作当中,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病房内有一位ECMO辅助的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当时这名患者病情非常非常危重,患者的气道内痰液较多。为了做好痰液引流,促进患者的肺功能康复,我们决定为这位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这位患者血压变化非常大,而且生命体征不稳定,在每次操作之前,我们都要经过充分彻底全面评估,保证整个操作过程中万无一失。每次除了有医生、呼吸治疗师的参与,全程下来至少需要有5名护理人员全程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患者身上插满了十多根管子,每一根管子都是生命的通道,对维持患者的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看似这样一个简单的操作,它不仅仅是一次翻身,当我们在翻运病人的过程当中,病人可能会有血压的波动,所以我们要做好各项指标的监测,除了保证管路安全之外,更要保护各种仪器设备有序正常运转,这是我们要监测到的数据。此外,这部分病人的皮肤非常容易发生压疮,我们准备好各种软垫、软枕帮病人摆到合适体位,直到我们看到病人面部表情轻松,摆到合适的体位之后,病人感到放松,一切生命指标稳定,我们才觉得可以松一口气。病人心里舒服,我们心里才能感到舒服。看似简单的护理操作,在这个背后其实凝聚了护理人员大量的专业知识积累。我们需要依靠专业知识去判断病情的变化和风险。

此外,从开始之前的准备到操作完成,全程下来需要40分钟的时间,需要花费巨大的体力。我们就是这样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模糊不清的护目镜,手上戴着活动不便一层层的胶皮手套,完成这样的护理操作。我们每一次都在默契地配合着彼此,完成一次次操作。

在隔离病房还有一个最深刻的感受,很多病人经常感觉到恐惧,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疾病,他们感觉到对生命有一种不确定性,特别是我们看到了有些患者,他的家人也同样在生病住院治疗,所以他们经常偷偷流泪,这些都被我们护士看在眼里。我们想方设法帮他们与家人取得联系,通过视频聊天或者语音聊天的方式,让他们得到家人的安慰。但是确实有一些患者既不能说话,还不能写字,我们就非常想渴望了解他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我们的护士提前在纸上已经写好了渴、饿,或者疼、难受这样的字眼,帮助患者了解他内心的诉求,感受病人内心最真实的需求,看看如何能更好地帮助他们。

我们经常通过触摸患者的双手,让患者感觉到一种力量,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温暖,因为一直有我们在陪着他们。谢谢。2020-05-09 15:26:34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在这次疫情当中,有一批呼吸治疗师队伍,这是一种国家新职业。据报道,在这次疫情中,有许多呼吸治疗师奋战在一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请问你们到武汉后,是如何开展呼吸治疗工作的?请谈谈您们的看法。谢谢。2020-05-09 15:27:20

夏金根:

谢谢您的提问,也非常感谢您对呼吸治疗师这个职业的关注。我作为一名呼吸治疗师去支援武汉。呼吸治疗师其实是危重症救治团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员,主要为呼吸功能受损的病人提供呼吸支持或者气道管理等很重要的临床呼吸治疗工作。简单来说,每天的工作就是需要接触病人气道里的分泌物,还有病人呼吸的气体。去了武汉之后,我们主要的工作,做的第一件事情,其实并不是马上进入隔离病房,而是要准备很多不同种类、不同品牌的呼吸支持设备和耗材,比如说不同的吸氧装备,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还有人工肺等,这些设备对病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是病人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的设备,所以我们必须保证这些设备是随时可用的、随时好用的。

这些前期工作非常繁琐,特别重要,繁琐到一个小接头需要费时一上午时间,或者专门从北京运去这个小接头,好像我们去打仗,我们必须在战前准备好,装备好更多的武器和子弹,战场上的战士才能打赢这场战争。实际的临床工作当中,由于工作的性质,每天可能都要面对一些高风险的操作,比如说吸痰,比如说辅助建立人工气道,还有纤维支气管镜等高风险操作,每天要评估病人气道,了解病人气道里面的分泌物的量、颜色和性状,这样才好去采取一定的措施或者各种物理的方法,帮助患者排除口咽部一直到下呼吸道里的分泌物,而这对于新冠肺炎病人来说,对感染的控制是很重要的,需要与团队一同来协商呼吸机治疗的方案,这样才能保证病人呼吸机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的问题。

另外,我们会全程跟随危重病人的转运,保证病人在整个转运过程当中气道和呼吸的安全。还有很多病人一旦病情稍微有好转,就必须尽早实施早期康复治疗。所以呼吸治疗师在这次疫情当中,必须保证呼吸治疗方案的精准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的实施,这对于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呼吸治疗师作为国家的一个新职业,我其实是国内最早培养成长起来的一批呼吸治疗师之一,通过自己的一些临床经验和体会,我感觉到,专职、专业地做好呼吸治疗工作,对于危重病人整体的治疗照护质量的提高是很重要的。谢谢。2020-05-09 15:32:53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还是接上位记者的提问,想了解呼吸治疗师的一些情况。刚刚夏先生提到,呼吸治疗师每天都要接触病人患者气道分泌物以及呼吸气体,应该说感染的风险非常大。另外,媒体也经常提到,呼吸治疗师是距离新冠肺炎最近的人。那么请问夏先生,您自己有没有过担心有感染的风险?另外,如何在科学救治的前提下做好自己的防护以及克服心理障碍呢?谢谢。2020-05-09 15:41:21

夏金根:

谢谢您的提问。其实第一次进入隔离病房,肯定是很紧张也是很担心的,因为我们的工作性质就是需要接触呼吸道里的分泌物和呼吸的气体。但当我和同事迈进隔离病房的时候,这种紧张的情绪会得到明显缓解,在里面我们就可以真正为危重病人做这样的事情。

有一件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是感染风险是非常高的,也就是危重病人的转运。我们早期刚到武汉的时候,要转运一个病人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医院里面已经做好了分区,所以要转运病人做检查,我们必须把病人推到病房楼外去。但是,当你推着病床,带着病人,还要带着各种监护设备、注射泵,还有氧气瓶,还有呼吸机,相当于把整个ICU的所有设备都搬出去,甚至推着这些设备在外面走将近一到两公里的路程,有时候为了一个病人能做一个很重要的检查,我们甚至得需要5-9名医务人员才能完成这样一次操作。所以做完CT之后,几乎每个人都是全身大汗。我们更担心的是,在外面转运的时候,我们早期经常会遇到一些防护设备的磨损问题,比如鞋套。后来我们跟同济医院协商,他们就给我们安排了救护车,帮助我们转运,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我们的体力,也减少了我们暴露的风险。还有我们同事们经常坐在一起研讨形成更清晰的流程。随着临床工作经验的积累,这种担心最后在病房里面是逐渐减轻的。后来在运送生病的易凡和胡卫锋大夫多次外出检查的时候,整个过程是很顺利的。

我们更为武汉人民的乐观、坚强和不舍生命的精神所感动。他们这种精神,为我们在面对感染风险的时候增添了无穷的勇气,这要求我们必须要更加勇敢地走进病房。我记得刚进病房的时候,有一位从外院转过来的60多岁的阿姨,她当时很重,急性呼吸衰竭,呼吸急促,因为她缺氧,也很紧张,初次见面,也不怎么说话,尤其不怎么爱吃饭。后来我们告诉她,吃饭很重要,你只有吃饭,身体的抵抗力才很强,恢复得才会很快。所以她每天都按时吃饭,认真吃饭。为什么说认真呢?因为她每次吃饭是很艰难的,吃饭就会出现缺氧的情况,情绪明显的烦燥。所以她经常是怎么吃饭呢?把面罩取下来吃一口饭,再把面罩扣到她的口鼻腔,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她甚至告诉我,吃饭是她在隔离病房里最幸福的时刻。这样的情况下,她在我们病房住了两个月,最后病人成功转出了病房。

还有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病情其实很重,当我们告诉他病情稍微好转的时候,这个老爷爷居然像小孩一样,非常高兴,摆出V字型的胜利手势,并且喊出了“耶”,可以看出这些病人是非常可爱的。像这样一些感动的事情,在武汉隔离病房里是非常非常多的。我们在隔离病房里治疗这些坚强而勇敢的病人,我们倍感欣慰。谢谢。2020-05-09 15:41:46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

刚刚夏医生提到了易凡和胡卫锋,其实大家非常关注此前在被救回后脸色发黑这两名武汉医生的状况。我们也了解到昨天武汉市中心医院的易凡医生已经出院了,另外一名医生还在救治当中。请问当时中日友好医院是如何对这两位医生实施救治的?他们现在的健康状况如何?谢谢。2020-05-09 15:42:09

段军:

谢谢您的提问,也谢谢大家这么关注和关心这两位武汉市中心医院的医生患者。正如刚才给大家提到的,当大后方帮我们解决了设备耗材的问题时,重武器到场,我们就可以打硬仗了。易大夫和胡大夫都是在1月底前后确诊感染的,当时的病情都很重,进展都很迅速,都插了气管插管,都上了ECMO。我记得那天下着大雨,我们呼吸重症的詹庆元主任应邀前去会诊这两位病人。大家知道,ECMO的管理需要一个团队,任何时候ECMO管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别提在我们的隔离病房这种特殊的环境中。但是,作为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作为国家呼吸中心,救治最危重的患者,正是我们的使命和担当,所以我们当即决定连夜把这两位大夫转到我们的病区。

转过来以后,我们首先给他们俩做一个全面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的情况,给他们做相应处理。当天就在ECMO和呼吸机的支持下,给他们做了转运CT检查,第二天做了气管切开术。我们评估发现,这两位病人都存在血源性感染,也就是我们得想尽一切办法把血里面的感染源去除,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就是更换身上的所有导管,尤其是最危险的ECMO的导管。

虽然我们做了很详细的准备和很周密的计划,包括我们的紧急预案,但是不成想,在更换ECMO管路的时候还是出了意外,胸腔大出血、休克,当时我们没有任何想法,不管是转运到另外一栋楼的手术室,还是就地原地紧急手术,不顾一切就得上。这里感谢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他们半个小时之内帮我们协调到了手术室,协调到手术大夫,经过抢救,病人的病情就稳定下来了。

但是,ECMO的管路仍然存在感染源,仍然没有去除,病人仍然处于严重感染的状态。正在我们焦灼、难以抉择的时候,王辰院士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明路,那就是创造条件,想尽办法都得换管子,当然换管子不但是一波三折,是一波四折、一波五折,中间非常曲折,而当我们成功更换ECMO管路以后,病人的病情第二天就稳定了,第三天易凡大夫就醒了。我特别记得,当他醒来的时候,特别想说话,他想问的是,我身上的ECMO管路固定好了没有。因为易凡大夫本身就是一名心外科大夫,平时就使用ECMO,他知道ECMO管路固定对他来说的重要性,ECMO当时就是维持生命的唯一办法。

这两位大夫经过我们的救治,他们也非常配合,病情好转也很迅速,很快都在康复之中。易大夫是在第14天撤掉的ECMO,正如刚才记者知道的,已经出院回家了。而胡卫锋大夫是在第20天撤离的管路,现在还在医院康复治疗中。

前段时间大家比较关注的就是他们俩皮肤变黑的事情,其实就是因为感染太重,我们给他使用了一种叫做多粘菌素B的药物,这种药物会导致色素沉着,导致皮肤变黑。但是大家不用担心,这种皮肤变黑会慢慢消退。我们和这两位大夫一直都在联系。有一句话,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我们早已成为了生死之交。易大夫知道我今天要来参加新闻发布会,今天上午特意把他的照片发过来了,他嘱托我,一定要把他的感谢转达给关心和帮助他的各位媒体朋友,包括各位同事和亲人。

左边的是今天上午拍摄的照片,这边是我们离开武汉4月6日他留下的照片。可以看到,其实皮肤变白的易凡大夫,还是非常英俊的。谢谢。2020-05-09 15:52:59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方舱医院相比定点收治医院,病人数量更多一些,请问在这么多病人的情况下,医疗和护理工作和平时有什么区别?在这方面,你们是怎么安排的?谢谢。2020-05-09 15:53:29

王燕森:

感谢您的提问。方舱医院里面病人数量的增加,也意味着医疗需求的增加。为了保证方舱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科学有效、简便操作易行的方舱医院管理模式,结合患者数量大、隐患风险多的特点,我们制定了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简便易行可操作,同时我们在收治病人过程中,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此外,我们和兄弟医疗队密切协同配合,严格按照国家发布的诊疗方案开展治疗,提供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心理疏导。我们也通过设立观察病区,畅通入舱、出舱和转诊通道,增设移动方舟CT,加快患者检查速度。通过这些规范化治疗、多样化康复,以及人性化关怀,我们严防轻症转重症。对于医护来说,医生采取分区值班,分小组管理,纵横结合,责任到人。舱内医护和舱外医护密切协同。对于我们护理来说,实行责任制护理,每班固定护理组长,责任到人。正是通过医护之间密切配合和之前的预案,我们始终保持患者管理不混乱、治疗有连贯,每位队员用细心、爱心和责任心,赢得了患者的舒心、安心和放心。

新冠无情,方舱有爱。针对方舱医院的特点,我们为方舱医院的患者设计了适合他们的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平台,内容涉及患者从入舱到出舱可能经历的各个环节,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保证治疗和康复能够同步进行。同时,依托我院国家呼吸中心的优势,针对方舱医院的患者以及新冠疾病本身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一套原创呼吸操,由我们的医护人员每天上午、下午带领患者各做一次,深受方舱医院患者的欢迎。

因为我们针对性强,执行有力,在方舱里面,队员的年轻人多,我们队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而且很有活力,所以我们在两家方舱医院工作以后,武汉当地政府也称呼我们是方舱医院里的“特种兵”。转战这两家方舱医院,直到最后休舱,这段经历深深地留在每位队员的心里,这对我们年轻的队员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更是一种荣光。因为在这两个多月里,我们通过自己的奋斗,通过在武汉的日日夜夜,深刻感受到了全国各地在危难时刻对武汉的无私帮助,也深深感受到患者发自内心的对医务人员的真诚感谢,当地的志愿者无私奉献,当地的医疗同行对我们毫无保留的信赖,当地政府对我们全方位竭尽所能的支持和保障。日后想起来,都会有常驻心田的温暖。都说我们帮助了武汉,其实是武汉教会了我们担当和感恩。借此机会,我也由衷地说一句“感恩武汉、祝福武汉,祝福祖国”。谢谢。2020-05-09 16:02:45

澳门月刊记者:

请问孙护士长,您作为护理管理者,本次疫情期间,您觉得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谢谢。2020-05-09 16:12:36

孙菁: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在这次抵达武汉之后,为了救治更多的新冠肺炎患者,我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现有普通病房改造成重症病房。使这个重症病房满足收治传染病患者的特殊条件。为了把病区环境创造成能够满足抢救、治疗的重症病房,我们像开荒一样,创造各种条件去协调物资、设备、仪器,包括药品等耗材,做一切努力完成从无到有的过程。回忆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我们的队员来自全院不同科室,每个队员在陌生的环境下,难免会有一些焦虑和不安,如何让他们彻底身心放松、默契配合,把这个临时组建的团队,打造成一个凝聚力强的高效配合的团队,也是我们面临的非常大的挑战。这次援鄂过程中,医院派出了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呼吸、重症、感染、急诊等专业出身的护理骨干力量,我们的护理人员为了做好呼吸重症患者的专科管理,整体规范各项工作流程,包括开展一系列培训,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同时,最大程度实现护理工作同质化。

除了这些之外,对于我们护理人员来讲,尤其是一些年轻的护士,第一次进隔离病房之前,可能对进病房的操作会感到一点担心,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完成护理操作。穿着笨重的防护服,去进行精细化操作,在病房内还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比平时花费更多的体力。当我们真正进入病房以后,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了,一切的困难都不是困难,因为我们看到一双双渴求生命的眼睛和需要帮助的脸。这时候我们意识到,只要我们内心充满面对困难的力量和勇气,同时医者的初心和责任也让我们感到,可以为病人真正做一些东西,我们内心有一个声音不断跟自己说,别着急,慢慢来,再坚持一下就成功了,就这样让我们完成一项项护理工作。看到更多病人逐渐康复起来,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快乐和幸福。谢谢。2020-05-09 16:22:12

米锋:

谢谢中日友好医院的几位专家为我们介绍他们难忘的援鄂医疗工作经历。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地方开通了网课,同学们在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近视机会增多,更加需要科学用眼,预防近视。明天是休息日,我们将邀请一些相关专家,就开网课期间儿童青少年如何科学预防近视来回答媒体的提问,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2020-05-09 16: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