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举行发布会



时 间:2020年4月30日

地 点:北京国二招宾馆

主持人:米 锋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嘉 宾:邬惊雷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孙晓冬 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

 张文宏  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陈尔真  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领队

 刘 辉  上海市杨浦区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米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欢迎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请来了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先生,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先生,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先生,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领队陈尔真先生,上海市杨浦区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辉女士,请他们就大家关心的问题来回答媒体提问。

首先,通报一下疫情情况。

4月29日0时—24时,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4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分别为上海2例,内蒙古1例,吉林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上海疑似病例。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708人,重症病例减少9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525例,其中重症病例13例;现有疑似病例7例。累计确诊病例166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139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4月29日24时,据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619例,其中重症病例4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7610例,累计死亡病例4633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2862例,现有疑似病例10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732369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8032人。2020-04-30 15:02:36

米锋:

湖北无新增和现有确诊、疑似病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63616例,其中武汉46464例;累计死亡病例4512例,其中武汉3869例;累计确诊病例68128例,其中武汉50333例。

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3例,其中境外输入2例;当日无转为确诊病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28例,其中来自境外输入6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998例,其中境外输入127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1511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1037例,澳门特别行政区45例,台湾地区429例。

4月29日,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为35天来最低,累计已有近三分之二患者治愈出院。但境外疫情暴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国内防止疫情反弹的复杂性也在增加。现有本土确诊病例中近30%为重症病例,要继续发挥国家高水平专家作用,全力以赴做好医疗救治。以上是疫情情况。2020-04-30 15:03:01

米锋:

五一假期将至,专家提示:就近、错峰出游,避开人员密集的景点和高峰时段,不扎堆,少聚集,做好个人防护。如旅途过程中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应立即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

下面进入今天的现场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围绕今天的发布主题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2020-04-30 15:03:28

中国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上海是1月24日就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一级响应。请问启动一级响应后,上海市在早发现、早治疗做了哪些工作?现在回头看,这些工作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谢谢。2020-04-30 15:05:48

邬惊雷: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从上海的实践来看,“四早”对我们整个防治非常重要。从上海1月24日发布一级响应,应该是从前后两段来考虑“早”字,在1月24日以前我们主要是在组织上、预警上、能力储备上做了一些工作,自从武汉疫情发生以后,我们第一时间组织了几个工作,一是向各个医疗机构发出预警,在一月初的时候就发出预警;二是及时组织专家研判,因为这是不明原因的呼吸道疾病,人流社会的大量流动,交通的发达等对疾病传播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及时研判;三是对上海的发热门诊进行督查,主要在它的预检分诊、组织流程、能力储备、人员配备几个方面督查,同时进行了全上海所有发热门诊人员的专门培训,在1月17日向全市发布了上海救治工作方案。前期我们还做了一些人力储备,包括定点医院的人力储备,1月24日以后,我们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强化”了几个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措施。进一步迅速扩大了发热门诊的隔离治疗设施,大家知道每一个发热门诊如果有疑似病例要就地隔离,因此,对各个发热门诊隔离床位的数量和规格都作了要求。第二个措施是治疗优先,不能因为没有诊断明确就不积极治疗,所以我们在应急响应后对发热门诊,除了传统门诊外增加了影像、药学、呼吸、急救等设备和人员团队,我们要求对插管、呼吸机等都在发热门诊要有装备,坚持治疗优先。

这次新冠肺炎实践当中我们体会,CT的影像学诊断对研判也是非常重要,有它的特点。所以我们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都配置了发热门诊专属CT,前期配了21个,最近又配了14个,后续还要专门完善,这对扩大发热门诊的应急响应能力非常重要。在一级响应后,我们实践中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在原来全市的发热门诊基础上在182个社区建立了发热哨点门诊,因为抗疫过程中社区是非常重要的,上海的三级诊疗体系中社区的服务量始终占很大比例,如何在社区就诊中筛查出一部分发热病人,对于防控也是非常重要。我们的这些措施为上海能够及时地找出病人、发现疑似病例、及时地隔离、诊断和治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上海整个情况看,截至昨天24时,发热门诊共接诊接近28万人次,留观隔离17500例左右,截至昨天为止上海共发现339例境内病人,境外输入的共发现308例。从我们的实践中感觉“四早”是非常重要的。谢谢。2020-04-30 15:17:56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提问张文宏主任,上海的医疗资源很丰富,知名专家也多。这次疫情期间在做好援鄂医疗工作的同时,上海留守本地的专家是如何开展救治工作的?您作为专家组组长如何调动和统筹这些精锐力量?谢谢。2020-04-30 15:21:27

张文宏:

上海的医疗资源确实如你所说有很多大型综合性医院在国内外都是比较著名的,有大量的专家,所以根据疫情发展的态势,我们对于援鄂、对于在本地的专家留守在上海都做了周密的安排,所以保证了两支队伍的高质量运行。在上海最大的一些优势是专家资源,但是同时如何协调这些专家在一起合作,起到最大的效果,事实上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按照常规的做法,新冠肺炎重症病人要么收在重症病房,要么在急诊重症。这次一开始大家就意识到这是一场非常复杂的战役,如果不采取多学科的精锐部队一起紧密合作,可能不能取得让最为满意的结果,所以上海一开始就采取了集中收治的做法,在上海有两家定点医院,一家是针对成人的、还有一家是针对儿童的,所以到今天为止,如果不是要到北京来,我现在应该还在定点医院继续工作。

定点医院具体的做法,汇聚了上海最优秀的专业团队,感染、呼吸、重症、心脏、中医等,我们在一起组成14名专家组成的高级别专家组,驻在定点医院从不离开。对于刚才我们邬主任提到的600多个病人是逐一的进行查房,同时,在病区里还有一支团队,直接针对病人的团队,他们和我们专家团队进行无间隙的视频的查房和对接,这个团队里又有大量支持专业的团队,除了重症外还有人工肺团队,人工肺的团队并不是某一支团队做,而是有专门的人工肺的团队(ECMO)。还有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就是所谓的CRRT治疗,还有呼吸治疗师团队。等会儿陈尔真院长会提到也是最早把心理治疗师进入团队的一个专业组。在上海我是1月20日入驻,在上海第一例报出来以后,我就开始入驻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同一天晚上我们马上派出了心理团队,所以我们这个团队是完整的多学科合作,多学科合作是我们这次一个重大亮点。我们当然也知道全国也好最后多学科的医学合作成为这次疫情取得胜利的保障。和国际相比我们看到,我们这次的多学科做到实处,这些多学科的人就待在救治中心,一直到疫情得到控制。这是第一点。2020-04-30 15:21:38

张文宏:

第二点,我们所有的治疗,怎么协作的?最怕的就是吵架。怎么才能协作好?遵循的第二条就是循证医学的做法,我们的多学科在一起,只有大家在基于证据上面的科学讨论才能把我们有效的临床治疗推行下去并且取得最好的结果,在早期我们会大量收集中国在武汉取得的初步的循证医学的证据,包括流行病学,包括治愈率、病死率、高风险因素等等,我们很早就提出来了“一人一策”,根据病人进展的不同阶段提出早期阻止疾病进展到危重症,使我们整体的重症、危重症发生率降低,才能进一步降低病死率。所以多学科的合作是为了降低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基于循证医学的团队我们逐步地推进我们一个新的治疗策略也是阻止了疾病的进展。

第三条也是非常重要的,国际抗疫中大家一直在交流当中,大家看到我们上海团队,中国的其他的团队都不断地和国际专业团队交流中国在这次疫情当中创新发现和原则,所以我们上海的团队在国际和国内也是最早根据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提出我们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抗病毒治疗方案,现在我们也看到很多国际的多学科的研究、多个临床研究结果都出来,都证实了这一点,抗病毒治疗疗效,要根据早期的研究结果创新性的提出来,我们自己适合于这个病人治疗的抗病毒效果,抗病毒治疗是一方面。另外就是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所以如何抑制炎症风暴我们有很多种治疗方法,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在我们的早期、中期和晚期治疗方案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遵循“一人一策”。我们并不是一味的拒绝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但是整个上海糖皮质激素的比例只占到9%,但就是这9%我们确切实施了“一人一策”,在必要时,在疾病可能出现明显进展的时候,我们早期介入,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些也是创新。从早期到中期到现在,整体上上海的危重病人的比例不断下降,1月份到2月份重症比例23%,2月底到3月初是7.4%,3月15日以后输入性病例为主,上海现在的重症、危重症和全国比起来我们也是在进一步贯彻如何阻止轻型、普通型向重症、危重症转化的一些原则,现在的重症、危重症的比例只占3%。这些数据都显示了我们整体的中国治疗的模式,上海我们遵循的模式就是多学科合作,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不断地创新。这个方案在后一阶段,有可能大量会进来的输入性病例,因为国际的抗疫没有结束,我相信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上都仍然面临这个巨大挑战,这些经验总结对我们针对下一阶段的抗疫充满了信心。谢谢你的提问。2020-04-30 15:26:25

香港中评社记者:

据报道新冠肺炎病毒有较强传染性,确诊病例当中相当一大部分都是由密切接触者引起的,而且容易引起聚集性疫情。我们知道上海是一座超大型的城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了2400万,而且流动人口众多,一旦发现有确诊或者疑似病例,怎样确保在第一时间切断传播路径?谢谢。2020-04-30 15:28:03

孙晓冬:

感谢您的提问。要切断传播途径,流行病学调查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这次新冠疫情的控制中,疾控部门在流调中发挥了重要的主力军作用。流调发挥的作用从四个方面考虑的:

一是有信心。上海做流调工作的时候我们调动了市区两级疾控中心作为核心部门,当然还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参与到整个流调的队伍当中,所以我们设计了三级梯队,有将近2000人,核心的一级和二级梯队有737人,主要由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参与。有这样的技术和力量储备,使得我们开展流调的时候充满了信心。

二是细心。流调工作无非是追求细枝末节的流调,特别是细到每一个被调查对象的所有生活轨迹,方方面面,这也是对我们流调工作人员的一个考验。

三是恒心。流调工作不是说一次调查就可以完成的,就像公安破案一样,要持之以恒,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上海也曾经发生过好几例类似的情况,我们曾经发现一起聚集性疫情,一男一女两个病例,女的确诊病例是由这个男性作为传染源,但是这个男的我们一直没有追溯到他的感染来源在哪里。之后疾控部门发挥了持之以恒的调查精神,先后调查了大概160多个相关人员,最终通过将近7天努力,发现这个病例曾经和另外一个本市确诊病例在游泳池里有过交集,而这个确诊病例自身又跟另外一个上海的聚集性疫情当中的另外一例病例有关系,而这个聚集性疫情病例又跟外省市的一起聚集性疫情有关系,这就凸显了流调工作要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四是要有爱心、要有耐心、要关心被调查对象,被调查对象虽然是病人但肯定不是敌人,我们要给他提供帮助,帮助他回忆他以前所有流行病学相关的活动轨迹,这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控制疫情,同时也是体现了疾控部门的人文关怀以及我们的形象和地位。谢谢。2020-04-30 15:28:14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疫情期间一张“陪你看落日”的照片走红网络,一位来自上海的医护人员陪着在武汉住院近一个月的老人静静欣赏一次久违的日落。请问那个患者康复的怎么样了?请讲讲这个暖人的故事。谢谢。2020-04-30 15:29:03

陈尔真:

谢谢你的提问,这张网红照片,两位主人翁,一位是来自上海援鄂医疗队的中山医院的刘凯医生,另外一位是武汉的87岁患者小提琴家王欣。那是3月5日傍晚,刘凯医生陪着这位87岁老先生做胸部CT检查,路上看到落日余晖的美景,稍做停顿让老先生欣赏一下这个美景,这时候被旁边一位大学生志愿者抓拍了这个镜头,传到网上,引起了大家的轰动,各路媒体都很关注这个故事,其实这里面体现了我们医者人文关怀的温度。

3月31日的时候上海医疗队已经完成了我们的医疗救援任务,准备撤离回上海,王老先生特地叫家人拿来了小提琴,在病房里拉起了《沉思》这首曲子,为我们医疗队送行,这个场景体现了新情况下的医患情和战友情,也充分展示了我国人民在这次抗疫过程当中呈现的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抗疫精神。王老先生经过积极救治,4月9日顺利地康复出院,4月23日他完成了医学观察,回到了家里和家人一起生活,当天他就跟我们的刘凯医生进行了视频,他现在非常的健康、快乐地生活着。谢谢。2020-04-30 15:29:35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我们了解到非典时期上海因为防控措施得力没有发生大范围的人员感染,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在社区防控层面有没有借鉴非典时期的一些做法?还有哪些更进一步的措施把“网底”织密织牢?谢谢。2020-04-30 15:29:52

刘辉:

应该说对于疫情的防控“四早”是一个原则,非典期间的一些好做法我们一直在沿袭和使用,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个层面,一个是发扬了过去的健康宣教的作用,非典的时候上海的居民非常注重健康教育,个人的防护也好、通风也好、消毒也好,包括对于疾病的认识,健康宣教是功不可没的。这次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健康教育成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职能之一,在此次疫情期间健康宣教也是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们的宣传形式、我们的受众面都非常广,疫情初期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布了一封信,告知周边居民有一些健康的发布提示和就医指南。同时利用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引导居民形成常态化的生活模式,包括我所在的辖区,我们针对辖区内的学校、幼托机构、养老院,包括重点人群我们会编制不同的指南。尤其我在的辖区内现在有世界级的产业园区—长阳创谷,这类园区功能性人群非常密集,所以我们采用了微信公众号推送健康信息,包括互动式的健康咨询,把健康宣教融入到复工复产当中。

第二是完善防范的网络。非典时期我们依靠社区和街道发现重点人员,这次我们的队伍在不断地壮大,除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街道、居委、公安、疾控中心,还包括社区志愿者我们组成了四人小组或者更大的团队在社区排除了重点人群,对信息进行核实,保证重点人员不遗漏,所以我们整个防范网络是越来越完善了。

第三是借鉴非典时期突出的防范重点,非典时期当时是“集中观察”,此次我们对于重点人员采取了居家隔离、集中隔离,相应对象从最初重点地区的人员,包括密切接触者,包括目前的境外返沪人员,我们的重点是非常突出的。

应该说从非典到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三级的公共卫生体系,包括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的网底,它的作用和功能已经凸显出来,这次疫情防控中我们的作用更加重要,参与面也更加广了。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要承担起我们要“管得了、守得好、兜得住”的工作使命。谢谢。2020-04-30 15:32:04

东方卫视记者:

患者救治始终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我们看到上海第一时间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启动了集中收治。请问当时的收治情况如何?是否能够充分满足患者的收治要求?另外,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患者的救治?请给我们介绍一下。2020-04-30 15:32:39

邬惊雷:

谢谢您的提问。从上海的这些做法来讲“四个集中”对于病人的收治是非常有效的。上海从SARS以后一直有两个定点医院,一个是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前身是上海传染病医院,医院的场地很宽、隔离区很好。另一个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在迁建的过程当中单独建立了传染病大楼。这两个是我们的集中收治点。这次上海新冠疫情发生以后,我们采取了集中收治,成人收治到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儿科病人收治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从整个收治的情况来看,我们觉得把病人集中收治,对于集中资源、集中专家是非常有好处的,从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来讲,有300多个负压床位,同时还储备了200个左右的负压床位。从上海当时疫情的研判来讲,我们床位资源是够的。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当时建设的时候就预留了一个储备的场地,准备应急响应的。从儿科医院来讲,也是这样做的。从目前病人的情况来看,我们有足够的床位,公卫中心应急响应的200个负压床位到现在还没有用过。

第二,从这次集中的治疗来看,我们的专家团队也是非常重要,刚才文宏主任已经介绍了集中专家资源,传染病医院以传染病学科的病种为主,这次新冠肺炎涉及到重症监护、人工膜肺治疗等专业团队,所以上海采取集中专家的方式,从上海瑞金医院、仁济医院、市一医院、市十医院、市六医院,集中重症专家配置到不同的组里,开展集中救治。此外,也集中配置了护理团队。

除此之外,在集中收治病人的过程中,我们还配置了专门的中医,我们每一个病区都有一个中医团队,每个病区都配备专门的心理团队,要上呼吸机的患者还有专门的呼吸管理师的团队来做。从上海目前来看,我们这两家定点医院的资源是足够的。当然我们的病人数没有武汉那么多,但是对于上海这个特大型城市来讲,我们还是做了很多预案。

比如我们对部分医院考虑要做腾空机制,还有境外输入流量上海还是很大的,在前期的定点隔离医院,要做筛查的医院,如何有积极的响应,所以我们的腾空机制,医院的专门的收治也预备了很多医院。从上海目前情况来看,总体是非常平稳的,两个定点医院是平稳的。我们这样集中专家资源的做法是比较有效的,使得上海的治疗效果总体上是满意的。谢谢。2020-04-30 15:44:15

中新社记者:

近期国际疫情形势严峻,境外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持续加大,据此前官方数据通报,疫情新增的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多达50多例,而且都来自于同一个航班。请问上海作为国际化的都市,在境外输入方面面临哪些压力?疾控部门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其中有哪些管理措施或者操作方法是上海首创的?谢谢。2020-04-30 15:44:45

孙晓冬:

谢谢您对疾控工作的关注,其实我们面临的输入性疫情的压力,大家都知道是非常大的。曾经在一个航班上,一个晚上就发现50多个确诊病例。我们疾控部门比较早就介入了口岸的疫情防控工作,我们最早在3月5日就派人进驻到浦东机场,最高峰的时候我们中心派了45名同志分三班在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进驻,他们干什么呢?就是收集健康信息,入境旅客的信息,这些信息为后续病例确诊以后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入境人员的隔离观察和密切接触者的排摸打下了基础。

第二点,疾控部门协助口岸一起对入境人员开展实验室的检测工作,这个工作由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共同承担,一个是对入境送医人员、一个是对入境的所有人员即便没有症状的人做百分之百的筛查我们开展核酸检测,这样可以确保实验室检测的准确性。

第三点,开展密切接触者的排摸,这项工作是上海汲取了2009年甲流的工作经验,当时我们专门为密切接触者的排摸在疾控中心成立了追踪办公室,今年1月下旬我们如法炮制专门成立这样一个专班对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单单口岸的航班现在已经追踪了将近160架班次,从航班追踪管理到的,本市管理的人员多达6000多人。

第四点,我们开展健康宣教和健康咨询,在市卫健委的统一领导下专门用中、英、韩、日、意五种语言制作了入境人员的健康咨询手册,目前为止发放了3万多册,为入境人员提供健康方面的咨询。也是基于我们的努力工作,对于4月10日当日入境的俄罗斯208航班,在当天晚上确诊的50多个病例,在上海对外发布的时候他们的基本信息我们已经摸的非常清楚了。谢谢。2020-04-30 15:44:57

中国家庭报记者:

疫情发生以来,张文宏医生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医生,面向大众、面向海外做了很多科普工作,也说了很多金句,网络传播很广。请问张文宏医生您为什么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做科普工作?另外,面对网络这个复杂的“舆论场”,您是否有压力?2020-04-30 15:45:13

张文宏:

谢谢家庭报的记者关心我,因为如果你是我的家庭成员你肯定会很着急,家庭报主要关注这一点。同样很多人在问我这个问题。事实上我在上海市定点医院救治工作是非常繁忙的,事实上在上海市我们所有的医生,特别是我和我们的胡必杰医生除了医疗救治专家组以外我们还加入了预防组的工作,我们都充分的认识到疾病靠治已经是太晚了,最好的方法是防,这次疫情当中我们都知道中国到目前为止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防控防控一个是防一个是控,怎么防?你前面说到科普,科普的全程是科学普及,专家来普及老百姓,面上是这样讲,实际的内涵不是这个意思。科普是沟通的过程,我们的防疫政策、治疗策略不和老百姓充分沟通是起不到非常好效果的。所以疫情开始之初,整个上海市其实不是我一个,是有大量专家,涉及到公共卫生、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医学等等的专家组成了科普团队,因为我当时的位置是在医疗救治专家组,所有人都以为好像所有工作都是医疗救治在做,其实这是一次人民的战役,医生能做的工作非常有限,这次战役是不是取得胜利,事实上就是看整个民众是不是被发动起来。现在看起来中国的民众在这次抗疫当中是被发动起来了。我记得我当时讲过一句话“闷在家里你也是战士”,所以“闷在家里”在科学里面的讲法是我们要保持彻底的社交距离,长达两个星期以上可以有效阻断传染病的传播,你们觉得是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是好,还是“闷”一个字表达方式好?我说闷两个星期病毒也被闷死了是什么意思?在整个传播链上这个病毒就不存在了,所以把病毒闷死了。所以,我是觉得科普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把我们很好的防疫策略和公众进行沟通,如果强制性的说不许出去,出去必须戴口罩,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不对的,想想看,这种传播方式在传播学上是不会有效果,所以你今天说的科普我认为某种意义上是我们所有的专家组把自己的防疫策略和公众进行充分的沟通,在防疫策略的沟通上这种科普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什么意思?我现在出一个布告,现在疫情期间,形势非常严峻,大家都待在家里,两个星期不要出去,但是道理没有讲清楚,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几个人可以坚持下去,但是我如果把这个科学道理说清楚了,在今天的上海、今天的中国,取得巨大胜利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民众极大地配合了防疫专家和临床专家的建议。2020-04-30 15:49:22

张文宏: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始终认为科普和防治策略是一体的,根本不可能分开,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华山有个公众号“华山感染”,今天在网络也算大V级别了,基本上每一个帖子出来没有10万+都觉得不大可能。最多的一篇阅读量是两千万,在微博上转载次数是十几亿。所以通过这样的策略,我觉得能够非常好的把我们的防控策略以十几个亿的速度去传播,我个人觉得比我在病房里看病人取得的效果更好,所以我自己觉得我做了我医生该做的事情。除此之外,我们也出了两本书,一个是《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冠病毒》,发行量现在是100多万册,翻译成十来个国家的语言,包括意大利、波斯语、法语、日语都在发行,而且分文不收,没有收版权,为什么?因为这本书不是为了挣钱的,而是为了传播防疫知识的。另外一本是《2019新冠病毒病》。我们也是在国际上第一次在国内以中文的形式《2019新冠病毒病》这个名字在上海专家组讨论出来对这个疾病进行一些覆盖,因为最早大家认为是新冠肺炎,事实上后期我们看到新冠病毒病病毒非常狡猾,出现了大量新情况,疾病覆盖面非常广。这本书也是国际和国内第一本关于新冠病毒病的书,现在也被翻译成几个国家的语言在国际上发表,同样也没有收版权。我认为传播知识主要是为了防疫。

除此之外我非常高兴的看到崔天凯大使给我的感谢信,对我们所做的科普的工作我觉得非常自豪,自豪并不是因为大使给我写信了我就自豪,而是觉得我居然可以帮到在海外的学子、海外的侨胞。大使给我写信,就是说做的这些工作,稳定了他们在那里的恐惧、焦躁的心,而且知道了怎么防疫。这种科普都不是我在病房里看几百个病人可以起到的。

最后一点,我们不断和国际的各个专家,上海团队和广东的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团队,还有北京的王辰院士团队,所有的中国的医疗团队跟国外不停的做学术交流,有新加坡、意大利、法国、美国、孟加拉,有这些充分的学术级别的沟通,也是充分在学术层面来解释了中国抗疫的经验,这对国际抗疫还是发挥了一些沟通的作用。所谓的科普就是沟通,一个是在老百姓层面的沟通,一个是在科学层面的沟通,相信这些跟我们的治疗是一脉相承。谢谢。2020-04-30 15:54:59

米锋:

再次感谢张文宏主任在这次疫情中为我们做的大量的科普工作。请继续提问。2020-04-30 15:55:22

新民晚报记者:

提问上海援鄂医疗队的同志,请问这次作为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面对未知的病毒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后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在治愈患者的过程中你们如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此外,上海作为你们背后的支撑力量是如何帮助你们的?谢谢。2020-04-30 15:56:18

陈尔真:

谢谢你的提问。我是上海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我带了148名队员,1月28日抵达武汉,承担武汉第三医院光谷院区两个重病房和一个ICU的医疗救治工作。刚到武汉的时候正处于武汉疫情的高发期,病人呈指数增长,当时武汉的医疗系统不堪承受,尽管有了医疗队的支援,但是还存在着其他医院的辅助人员的短缺,医疗装备、医疗物资甚至包括防护用品都比较紧张。我们队员的生活保障的物资也比较短缺。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和武汉的战友们并肩作战、守望相助,克服了种种困难,保障了我们整个医疗救治工作能够得到有序的开展。在这里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得到了我们大后方的大力支持。

大后方包括我们相关的政府机构以及社会的爱心人士给我们捐赠了很多很多的医疗装备、防护物资以及生活物资。包括上海的大型国企在武汉的分支机构,这里面有锦江国际、光明集团、绿地集团等等都给我们提供了生活物资的保障。另外关键的一点,我们打开了上海南站到武昌站的火车的通路,我们每周有两次物资保障的配送,确保我们能够有很好的各方面的保障。另外,在临床救治这一块。我们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是安全,我们建立了战时的医疗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通过这些首先是保证患者的安全,第二是保障所有医务人员的安全。在临床救治过程中我们注意质量控制和诊疗规范,我们建立了质量控制小组来确保救治质量能够稳步提升,这个过程中,我们根据国家颁布的诊疗规范结合我们受援医院实际收治病人情况,不断地更新我们的诊疗规范。

刚才文宏主任说过,我们是上海医疗队,我们和上海后方不断地加强沟通,把上海的诊疗经验和方案也推广到武汉,建立了前后方的多学科的诊疗体系,确保了我们每一个危重患者都有“一人一方案”的诊疗策略,切实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总的来说,上海医疗队在武汉能克服了这些困难,当然也是得到了武汉战友们的支持,还有其他的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成果。谢谢。2020-04-30 15:56:30

经济日报记者: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上海发展很快,请问此次疫情过程中我们的家庭医生服务主要面临哪些考验?下一步如何完善这一制度,让家庭医生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大门?谢谢。2020-04-30 15:58:33

刘辉:

首先感谢您对上海6000多名家庭医生的关注。经历此次疫情,家庭医生经过了“三道考验”,或者说守好了“三道门”。一是社区居民健康之门,疫情早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站点都在第一时间尽快开放自己的全科门诊。以我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截至目前为止,家庭医生已经给居民提供慢病长处方58418张,延伸处方1600多张。同时对辖区内的13603名慢性病管理患者进行了零接触的慢性病的管理和监测。我们辖区内还有8家养老院,家庭医生定期开展巡诊,共为老人服务678人次。同时我们还注重家庭医生和签约居民主动电话联系,我们可以在电话上进行疫情的答疑、健康咨询甚至是心理干预,在这块服务方面,共计有8924人次,这是第一层考验。

第二层考验是守好家园和校园大门。家庭医生参与了居委会和居委干部、民警、社区志愿者组成四人小组,主要是确保家园平安,在社区对重点人群进行排摸,发现重点人员要进行相应的居家隔离,对这种居家隔离的人员形成闭合式的管理。在我们辖区内到现在为止排查居民1782名,管理居民有442名,这是守好了家园之门。针对校园,4月27日上海市的初三和高三学生已经开学,家庭医生依托原本就有的全科医师进校园的工作模式,采用“一校一医、一校一策”的防控方案,也就是我们一名家庭医生要跟一所学校对接,指导他们做好学生的晨检、午检、健康观测,包括个人防护,包括通风消毒、信息报送。非常有幸我们辖区内的辽阳中学、建设初级中学全体师生的开学第一节课都是由我们家庭医生开讲的。2020-04-30 16:00:16

刘辉:

第三个考验是守好外防输入的城市之门。家庭医生在各个道口都参与了道口人员的测温、流调、核查工作,其实许多医学集中隔离点主力军都是家庭医生。我所在的社区1月24日我们社区的家庭医生就参与了杨浦区第一家集中隔离点的组建、管理和运行工作。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47名医护人员在这个集中隔离点里轮流渡过了将近一百多个日日夜夜。这当中他们的管理或者服务的对象有重点地区的人员也有密切接触者,包括现在境外返沪人员已经有505名,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做到了管理有序、有情,人员“应管尽管”、检测是“应检尽检”,我们为外防输入守好了城市的第一道关卡。

接下来家庭医生制度将如何推进?作为基层的管理者,一是加大家庭医生与社区内、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包括园区、楼宇的职业人群的签约力度,包括学校的师生我们也要加大签约力度,这样可以提高家庭医生和社区功能性人群的黏合度。二是依托目前有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包括信息化的水平,推进互联网+诊疗服务,目前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有互联网诊室开出来,实现了网上慢病的随诊随访,包括配药和线上支付都已经实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家庭医生服务的可及度。三是此次疫情期间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有182家建立了社区的发热哨点诊室,依托这个诊室的功能,要对社区的发热患者形成一个发现、甄别、转诊闭合的管理功能。同时和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对发热患者的同治梯度、上下联动的转诊机制,不但可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疫情防控能力,也可以提高家庭医生服务的准确度。谢谢。2020-04-30 16:04:20

记者:

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护工作者承担了巨大的工作和心理压力,同时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请问回顾战斗的日日夜夜有什么感受?谢谢。2020-04-30 16:06:00

陈尔真:

谢谢你的提问,也谢谢社会各界对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在这次抗疫中的关心和关爱。这次抗疫过程,医务人员确实作出了一些贡献,正像刚才文宏主任说的,也包括这里面大家都认可的,这次抗疫其实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过程,我们医务人员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分子。我们去武汉的这些人被称为所谓的逆行者、英雄,我也觉得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换了一个场所而已,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整个社会所有的人民都在行动起来,那么在这里面你可以看到我们的人民警察、我们的社区工作者、我们的基层干部、我们的志愿者,以及在座的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也是奔赴一线,参与抗疫过程。你们用着非常敬业、非常热情的精神,其实也感动了我们医务人员。所以我觉得这次医务人员总体来说表现的是可以的,他是在践行着他自己不谓艰难、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这里面当然也涌现了很多真正的英雄的人,我们也更好地去学习他们这种精神,让我们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更加增强。2020-04-30 16:06:1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记者:

我代表央视新闻网友提问。最近一些省份调整了应急响应的级别,五一长假将至,在长效化常态防控上,上海有没有什么好建议给我们大家分享?谢谢。2020-04-30 16:06:59

邬惊雷:

谢谢您的提问。这次抗疫,不同的城市,我相信一定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来制定不同的策略。从上海目前实践的做法来看,我们感觉可能在后续的疫情防控中,既要抓住疫情防控这一手,同时也要推进经济社会的正常化。我们从几个方面考虑,一个是刚刚文宏主任讲的如何使得民众主动地参与到这次防疫的过程当中,就是常态化的过程中我们怎么去做好。除了文宏主任刚刚讲的他那本书之外,我们最近也加强上海的科普和市民宣传,就是做好民众的动员,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防扎堆,这些让市民积极主动参与。从上海的体会来讲,我们感觉有几个环节要特别关注到。一是目前来讲上海还有防输入的任务,如何守住入城口非常重要。在境外防控,返沪人员的复工复产上。二是落脚点,落脚点主要在社区,如何发挥社区的管理作用,现在有健康码、测温等等,首次回小区人员的信息登记,还有利用上海健康网来做好这些基础工作。三是城市管理常态化以后流动中的人员怎么管理。主要是在机场、车站、码头等等,如何提高体温筛查,上海在地铁、机场、学校都在逐步推进自动筛查体温。还有做一些规定,比如人口密度等等。四是上海4月27日中学生逐步开学以后,如何守好学校的门非常重要,常态化管理中卫生和教育部门如何配合,每天对学校晨检和入学后两次筛检中发现的异常人员及时管理、及时到定点医院。五是做好复工复产工作。上海常住人口两千万,还有一些流动人口,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复工复产非常重要。我们如何主动帮助好这些企事业单位做好复工复产工作,上海主要在核酸检测,对企业我们是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学校、一些特殊场所,对个人尽量扩大核酸检测,这样使得我们整个工作更加有序。刚才我的同事也提到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对一些特殊岗位的人群,比如对养老机构的护理员,还有精神卫生机构的病人管理,这些管理要做得更好。六是监测哨。监测哨跟我们卫生健康部门的关系就更加密切,因为对我们来讲,一个病人万一其他环节漏过了,但是如果他最终起病的话,一定会到我们医院就诊,所以监测哨就非常重要。上海除了进一步加强发热门诊外,刚才刘主任也介绍到我们建了182个发热哨点的监测点,这样发热服务的触角一直能够延伸到社区,这样使得能够早期发现这些病人,早期隔离、早期排查、早期转院,这也是非常重要。上海在发热门诊建设中分不同的梯次是必要的,同时要加强不同医院的能级,发热门诊的能级要提升,诊断要快速。刚才提到俄航航班一个晚上发现50多个病人,如果发热门诊能力不强大是很难应对的,所以在发热门诊像配置不出门的CT等等,都是重点能力的体现。这只是根据上海的一些情况我们制定的一些常态化的措施,这些措施从目前看还是在有序推进当中,对上海整体的复工复产复学还是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谢谢。2020-04-30 16:16:02

文汇报记者:

我们看到这个月上海提出“建设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的目标。请问,通过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上海距离这一目标的差距主要有哪些?下一步有哪些努力方向?谢谢。2020-04-30 16:16:52

邬惊雷:

谢谢您对我们公共卫生事业的关注。我们体会到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型城市具有它的特点,人口密度比较大,区域又相对狭小。通过几次不一样的疫情,我们感觉公共卫生的安全是整个城市安全非常重要的组成,这是我们思想认识上我们感觉不可或缺的。从这次抗疫过程中来讲,我们继承发扬了前次抗SARS的经验,包括建的定点医院、发热门诊的建设等等,但是整个过程中,我们自己也戏称这次阻击战我们是“边打边学边建边干”。我们也发现我们有些问题还存在不足,比如早期的预警,虽然从上海来讲我们非常注重信息的捕捉,武汉疫情发生后我们很早就有响应了。但是对于整个城市来讲,传统的传染病的传报系统我们感觉还是不够的,如何有更敏感的预警和监测,这是我们不够的。第二是指挥系统,虽然上海也有专门的公共卫生指挥系统,但是它在真正发挥联防联控机制过程当中跟SARS比,这次它调动社会的资源、社会的动员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所以集中高效的指挥系统非常重要。第三是上海三级的诊疗系统是不错的,我们的疾病预防控制也是三级,但是医和防的融合还是不够的,当中还是有点脱节。另外,这次整个防疫中我们发现我们综合保障能力,原来口罩有储备、手术衣也有储备,但是这次这么大规模、传播很快的疫情我们的综合保障是不够的,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来讲是有待进一步改进的。还有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现代化,我们感觉离现代化要求和国际先进比是不够的。还有救治上,专业队伍、专业人才方面,公共卫生人才储备还是不够的。基于这样一些不足,上海出台了《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针对我刚刚讲的这些问题,我们在思考,为了这个城市,我们想在目标上,这样的超大型城市一定是响应迅速、统一高效、联防联控的社会响应机制。传染病不可能每时每刻暴发这么特大的疫情,所以如何在平战结合的机制下,同时又是比较专业化、精准化的人才队伍以及响应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在思考如何使得上海的公共卫生能够做得更好,能够使上海成为市民更加喜欢、更加宜居、更加适合发展、更加安全的城市。我们考虑一是在应急指挥上进一步加强。二是公共卫生监测预警,除了传染病外还有核、生化等监测体系能不能做得更好。三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不能更加的现代化。现在传统的市区和社区的疾控体系当中,理论上层级分的很清楚,但是它们的联动、它们的能力、它们的标准、它们的队伍等等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四是从专家团队、定点救治上,我们感觉我们的救治体系还要发挥的更加充分更好。除了定点医院,如果真的发生特大型的疫情,如何有几个机制,比如腾挪、扩大定点医疗机构、组织队伍等等,所以我们考虑我们的队伍应该是模块化的、专业化的、能够随时响应的。这次陈尔真院长带的队伍出去,我们能够快速地响应国家联防联控机制的调动,其实在于我们前期的储备就是人员配置,为了上海的情况我们已经有所配置。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体系就是公共卫生的社会治理体系,除此之外还有法治的保障,上海市人大专门出了决定,为我们应急响应提供了非常好的法治保障,所以对很多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调整使得我们能做好这项工作。另外还有组织的保障、投入的保障,这也是对于今后要有具体的提升,这次对政府的投入,我们的文件里有比较好的描述,同时还有具体的疾控体系现代化的配套文件,其中对人才队伍、结构比例都有详细表述。通过这些建设,希望经过“十四五”期间的努力,使得跟整个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够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做得更好,来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这是我们的目的。谢谢。2020-04-30 16:24:27

米锋:

谢谢,今天的发布会几位嘉宾为我们介绍了上海市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以及援鄂医疗队的相关情况,再次向他们表示感谢。明天发布会我们将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的相关专家来共同回答媒体提问,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2020-04-30 16:24:58